鑑於 Google Photos 從 2021 年的 6/1 起,免費無限空間的服務即將停止,網路上陸續出現主張用 NAS 取代付費 iCloud 或 Google One 等服務的說法,文章可能會從單位容量成本、隱私、擴充性、多樣進階的應用等角度切入。常常只提 NAS 使用上的優點及便利,卻在某種程度上淡化 NAS 的缺點,甚至為了突顯性價比將 NAS 與公有雲做了不適合的比較,關於這點,我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做一些討論。
首先要澄清一點,這篇文章並非要反對 NAS,事實上我們也很喜歡 NAS 的方便,僅希望可以透過這篇文章,方便你在評估 NAS 的時候有個審思自己需要的範本,不要因為網路上的文章或影片一頭熱,糊里糊塗買了一個讓自己頭痛又用不太到的設備。
一、NAS 的成本並非固定不變!
許多人從成本的角度切入主張 NAS 的持有成本比較便宜!?並以 Google One 一年 2TB 要價 3300 元為切入點,除了容量受限,每年還要撸羊毛。而 NAS 可以買一次爽爽用,不用被蘋果、谷歌課稅。
但,真的是如此嗎?
單位成本五千...如果你的人品夠好。
為了方便提供一組數字作為比較。我們以 Synology DS920+ 外加上四顆 Seagate 那嘶狼 4TB 硬碟做為計算的基準點。DS920+公司貨目前在 PChome 的價格約在 17,999 元,那嘶狼 4TB 一顆約 3,500 元左右,也就是說,這組 NAS 組裝起來的成本價約在三萬二上下。Synology 約以兩年的速度更新自家的產品,我們以三代產品共六年來攤平,得出一年的持有成本約莫五千出頭。
每年花五千買一個更大容量、更多的應用套件及更具擴充性的 NAS,似乎看起來是挺划算的選擇?! 但,請注意,這是在不花錢升級及硬體穩定使用六年攤平下來的成本!如果過程中 NAS 或硬碟發生故障,這組 NAS 的折舊期會變得更短。當然,這不是一個很精準的估算,提這點只是要告訴你:建置 NAS 的成本並非固定不變!絕非買一次爽爽用。
女孩的衣櫃總少件衣服,宅宅的電腦總需要更多的硬碟空間。
如果你的人品夠好,硬體總能不出問題,你就不會有其它費用的支出嗎?其實不然,最常見的情況是當硬碟容量滿了之後,你不會因此就停用 NAS。相反,你會為了延續 NAS 的價值,再去買更大的新硬碟!並將原本舊硬碟的資料複製到新硬碟中,慢慢地你會發現,4TB 不夠了、8TB 不夠了,接著兩槽位不夠用、四槽位也不夠用了。當你開始用 NAS 之後,對硬碟容量及盤位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就如同當你用慣了 128GB 容量的 iPhone,就回不去 16GB 的世界。
市場主流的硬碟容量將不在適合你。
採購 NAS 的硬碟容量時,不能只是滿足當下的儲存需求,而是要提前預估未來 3-6 年的需要,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市場主流的硬碟容量會不符合你的需要,你需要加價買更大的空間,買更多的硬碟組 RAID,而且還要買 NAS 專用硬碟。換句話說,使用 NAS 後,你的硬碟都必需購買遠遠大於市場主流的容量及規格,而且還不能只買一顆,這意味當下你買到的硬碟都是相對昂貴、最不具 CP 值的產品!因為相同的容量在三五年成為市場的主流後,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也就是說你需要超前購買未來注定貶值的容量,更可怕的是,我們還沒算組 RAID 造成的容量折損。
技術推動儲存方式的改變,SSD 的成本持續下探
隨著 SSD 成本持續下探,據 TechNews 的報導指出,到 2022 年時,SSD 將與 HDD 總體持有成本 (TCO) 相比會達到黃金交叉,如果這項報導的情況發生,也意味著以 HDD 為主要儲存媒介的 NAS 也將迎來改變的時刻,在這一兩年購買 NAS 並選用傳統硬碟的使用者,都將面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
英特爾(Intel)近日表示,隨著 SSD 整體成本逐漸下降,到了 2022 年時,SSD 與 HDD 的 TCO 將會黃金交叉,意味採購 SSD 的花費將更少,且看到更多 PLC NAND 的應用。
SSD 總整體成本持續下降,英特爾:將在 2022 年與 HDD 黃金交叉
二、拿 NAS 單次的購買成本去類比雲服務持續性的價值根本是錯誤的比較!
買 NAS 和養車一樣。
評估任一項產品的持有成本不能只從購買價著手,你還得將後續的維護、折舊、損壞及相關配套條件等因素一併考量。事實上,如果你不想煩惱這些糟心的問題,你根本不該考慮 NAS,直接使用公有雲會更省心,因為 NAS 本身就是一台小型的伺服器,它有自己的軟、硬體搭配,即便 NAS 的廠商簡化了維護的流程,不用像 FreeNAS 一樣什麼都自己來,就像是你家的鍵盤、滑鼠會因日常的耗損而壞掉,更加精密且 24 小時全時運作的 NAS 當然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就如同你不想煩惱車子的維修、保險、燃料及停車的費用,就因該選擇大眾運輸而非買一台車。
你與 Google 的工程師相比,誰維持的系統會更穩定?
當你自己建構一組 NAS 的系統,除了購買設備的成本外,這些維護的工作也會落在你身上,你要擔心家裡的電壓穩不穩定,要買不斷電系統嗎?要組什麼 RAID?優缺點為何?是一個人用還是全家用?有多少設備要串聯 NAS?怎麼串聯?WIFI 分享器要不要升級?網路的頻寬夠不夠用?怎麼預估未來兩三年家中聯網設備的存儲需要?如果系統發生問題時,第一時間要怎麼判斷?是硬碟壞了?還是線路被老鼠啃了?如果還要考慮到公司的使用,你還要想怎麼組建內網的分享?雖然公有雲也會有故障或流失資料的風險,但與自己相比,你更願意相信誰?當你沒有相對的知識或興趣去面對這些問題時,NAS 就會在發生問題時成為噩夢,最可怕的那種。
下面我們列舉一些 NAS 的資安新聞,你可以試著問自己,當這些問題出現在家中的 NAS 時,你會如何解決?
NAS 原廠的工程師只提供有限的支援,且不保證問題一定能解決。
即便原廠願意在保固內有限度幫你維持系統的穩定,也會透過遠程的服務幫你除錯找問題。但你依然需要一個人面對工程師時不時冒出的火星語言。幾場星戰下來,如果順利解決問題也就罷,就怕是有時候連原廠的工程師也無法幫你找到答案,這時,你該怎麼辦?事實上,沒有一家 NAS 廠商可以保證問題發生時一定能解決。但網路上推薦使用 NAS 的影片及文章都不約而同迴避這個問題。反之,這些煩心的事恰恰是公有雲的優點,你只要有條穩定的網路及學會使用的方式即可,剩下的就交給蘋果或谷歌的工程師。
其實說白了,NAS 是一種透過網路存儲檔案並向外輻射出多種應用的設備,我們只需要理解這點即可,不需要去誇大它。因為即便 NAS 功能再強大,也不會取代公有雲的價值。就如同我們不會拿冰箱去類比小美冰淇淋的工廠,並得出結冰水的單位成本比小美冰淇淋便宜的結論。因為兩者根本不具有比較性,NAS 與公有雲的服務也是如此。網路上拿 NAS 單次的購買成本去類比雲服務持續性的價值根本是錯誤的比較!
三、買 NAS 架多種伺服器?
雖然 NAS 在廠商的努力下已經跳脫單純的備份功能,並提供許多有趣的附加套件,一些需要專業知識的服務可以在幾個按鍵的設定下快速完成,像是 Mail Server、Web Server、FTP 或 Chat 等服務。以 WordPress 為例,傳統上你需要先架設作業系統,接著安裝 Apache 或 nginx,依序是安裝 mySQL 資料庫、PHP,最後才到 WordPress 的安裝。NAS 的套件確實讓前述的架設流程變得簡單。
簡單的背後往往藏著學問,當需要面對它時,你是否已經準備好?
成也諸葛,敗也諸葛。NAS 的廠商為了讓套件更容易使用,往往將架設的問題簡化成幾個按鈕的設定,其背後的思維無非是讓你可以更快速的上手。只是這種便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在當下你不會感覺到,往往等到你有感的時候,已是十萬火急。
舉個糖炒栗子,假設你透過 NAS 的套件替公司架設了一台 Mail Server,並維持一段時間的運作,某天,公司的業務反應收不到客戶的來信,或者從公司寄出的電子郵件,總是被客戶的 Mail Server 歸類到垃圾信時,你該如何處理?你會立即面臨幾個問題:
- 當下的問題怎麼解決?
- 是否有能力解決?
- 如果無力解決的話,要如何無縫轉向更可靠的系統,以維持公司運作的需要。
這些因簡化而產生的技術債 NAS 廠商都不會告訴你,它們只會告訴你使用 NAS 的套件可以快速建構 Mail Server。
穩定是生產力工具的必要條件,而非選項。
如果 NAS 的廠商想要著墨在這些與生產力有關的套件,因該試著公佈更令人信服的數據,讓大家可以在更透明的資訊中判斷是否合用。例如:同樣是 Mail Server,NAS 廠商提出的方案與一般市售的方案如 Google Workspace 的差異在何處?更建議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採用?需要具備那些條件?遇到問題支援的力度為何?是保證解決還是做公益?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小型工作室裡有三五個人,每個人可能一天有四五封信,在這種條件下,NAS 的 Mail Server 也許可以是一個選擇,畢竟即便發生問題,規模也會小很多。但如果你處於一家兩百人規模的公司裡,每天每個人的信件可能會時來瘋、大小不一,這時 Google Workspace 可能會更穩定的選擇,而不是用漂亮的網頁去包裝一個極度需要背景知識的服務,然後對終端的消費者拋媚眼:嘿,我們的 NAS 可以架設 Mail Server 喔。
下面我找了幾篇公開論壇上的文章,當你們發生類似的問題時,要如何處理?
- 小額贖金奏效,QNAP NAS 攻擊者 Qlocker 五天不法所得逾 26 萬美元
- Synology Mail server 今天更新無法收信
- synology NAS 被當垃圾信跳板
- Synology Mail Server 4.3 會亂發信 且發不出去的信會一直重發 導致主機很慢
硬體的天花板擺在那裡!
且 NAS 為了遷就低功耗犧牲了硬體的效能,像是 DS920+ 使用 Intel Celeron J4125 的 CPU,硬體的天花板就擺在那裡,難與伺服器專用的 Xeon 相匹敵。這些問題只會在出現後不斷蠶食你的耐性,也更難被根本的解決,徒增經營的困難。就如同猴子與黑猩猩在基因上就已經決定彼此的差距,不需要掰手腕,你也可以很輕易的判斷誰會在擂台上勝出。
如果你要在伺服器的領域認真,珍愛生命,請遠離 NAS。
從長遠的眼光來看,要認真經營一項服務的穩定,NAS 從來都不會是最好的選擇!專用的主機或是 VPS 才是更加穩定的環境。這讓 NAS 的套件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從網路儲存設備延伸出去的附加服務,而非主要功能。當你安裝的套件越多,對硬體的負擔也就越大。在伺服器的領域有一個守則,如果你希望系統穩定,安裝的功能就要越單純,例如只提供 Mail Server 的機器一定比同時提供 WEB、Mail、FTP等多樣服務的機器要更容易維護。強大的伺服器都如此了,何況是硬體效能有限的 NAS!如果你要最低限度架設一台伺服器,NAS 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可以讓你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條件下,初步嘗試一些服務。但如果你要在伺服器的領域認真,珍愛生命,請遠離 NAS。
四、NAS 不會提供無限容量,也和公有雲一樣需要節制,學會檔案的斷、捨、離才是成長的開始。
很多人購買 NAS 的理由是看上它的可擴充性,導致對容量有過於樂觀的想像,如果你有無上限的預算可供花用,這個想像是有可能被實現,至少在硬碟的容量被填飽前,我們可以假設儲存的需求被滿足。但生活總是殘酷,例如,你在 NAS 可以持續投資多少費用在升級上。再者,被儲存的資料也應該有選擇。投資在儲存的費用與儲存的資料間最終會有個上限。差別只在有些人的上限比較高而以。拿近期 Google Photos 無限容量要終止的新聞為例,之所以會讓大家哀號,追其原因,不就在於當大家習慣毫無節制地上傳照片,錯誤的以為儲存照片的成本很低。所以當 Google 站出來說 Hey~No 時,這個已經養成的習慣就會讓你需要花更多的錢去填補。
NAS 在儲存的本質上,也會有相同的問題。當我們仔細去思考這個問題背後的貓膩,會發現這與整理家裡或衣櫃的情況一樣,當家裡或衣櫃的物品只進不出時,無論你擁有多大的空間都會有用盡的一天,適當且有計劃的斷捨離,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一片寧靜。檔案也是一樣。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問題,也是你在決定購買 NAS 前要考慮清楚的地方。
- 買 NAS 的成本並非固定不變,它會隨著你的使用狀況,以不同的形式侵蝕你的荷包,如設備損壞、周邊的搭配、硬碟容量的升級等。
- NAS 的硬碟不具備任何 CP 值,因為你是拿現在白花花的錢,超前購買未來注定要貶值的硬碟容量。而且只要你一直使用 NAS,這個問題就會無限循環。而公有雲則反過來,你有更多的機會,在未來用相同的費用買到更大的容量。想想當年 Gmail 剛推出的時候免費的容量是多少?1GB,現在是多少?15GB,而這還只是免費的方案。
- NAS 與公有雲無法相提並論,兩者可以相互搭配,各有擅長的領域,我們在採用前因該仔細評估自己的使用需求更偏向何處。
- NAS 提供的套件只是方便你去嘗試一些服務,僅適合使用在一些規模相對小很多的環境下有限的使用。如果需要往外延伸服務更多的使用者,NAS 不會是一個能維持長期穩定服務的好選擇。
- 任何軟、硬體要維持長時間的穩定都需要維護,這些維護所需的技術知識容易被 NAS 廠商簡化過的介面或套件給隱藏起來。當你採用 NAS 的同時,也因該思考這些額外的服務是否真的有辦法在既有人力支援下,維持長期的運作?如果沒有辦法的話,尋求其它更穩定的選擇會更一勞永逸。
- NAS 的可擴充性也是一種限制,學會面對這些限制,我們才能更有效的分配資源,NAS 只是眾多儲存方式的一種,檔案也需要斷捨離。
總的來說,我認為公有雲的採購成本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讓任何想要自建私有設備的想法變成一種成本上的笑話,是一種類似二十年前長途電話的費用與現在透過 Line 打視訊電話同樣地顛覆,溝通的本質未變,價格卻是天翻地覆。那個交叉點何時會發生我並不清楚,可能會在未來 10-20 年內。我們只能在這件事情發生前,在預算與需求間找到一個平衡處,不過份誇大 NAS 的好處,也能中性看待雲端的未來,這點才是我們在採購 NAS 前需要慎思的地方。也許有一天,當科技更全方位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興許在某個瞬間,我們會懷念起 2021 年這個可愛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