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與社群網路:談行為模仿及擴散

我們之前討論過關於隱私的議題時曾提到 Facebook 關於情緒感染的實驗,這項實驗後來引發很大的道德爭議,但撇開其爭議不談,這樣的結果背後反映出更可怕的事實是:我們其實早已經暴露在這樣的操控中而不自知!甚至誤以為自己可以做一項獨立的決定。

像是幾年前反對馬政府過分傾中的太陽花運動,反對服貿的團體在網路上的聲量明顯大過另一方許多,特別在 Facebook 上,當時幾乎每個人訊息牆都被反對的聲量給壓過。這樣的訊息反覆且鉅細彌遺地出現在我們的訊息牆中,曾子殺人式的輿論導流讓當時任何持相反意見的討論都失去意義。試問有多少人仔細想過彭淮南贊成服貿的原因?氾濫的懶人包更推助了這股力量,而其懶人包的內容早已經過刻意的篩選,形成一種經過選擇後的正確。沒有人去檢驗這些經過篩選的懶人包是否合理,或者適合用來反對一個政策的形成。不論這是否是一場有意的操作,輿論最後的情緒是一面倒。但任何稍具理性分析的人都可以明瞭,在兩岸的議題上完全傾向天平的另一端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這導致日後特定議題在社群網路上出現一面倒的輿論時,都讓人非常戒慎恐懼,像是廢死、像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皆是如此。其社群的行為模式約略如下:

  1. 曾子殺人式的輿論導入:導入議題
  2. 篩選後的懶人包:己方觀點
  3. 尋找對方的小紕漏,並放大它:尋找情緒的渲染點
  4. 透過情緒渲染找到更多的友軍:尋找同盟國
  5. 擴大同盟圈,帶動輿論:形成網軍效應
  6. 反覆上述的行為

火爆的群眾募資

自從太陽花學運之後產生了兩個日後影響台灣很深遠的事情:

  • 一個是政治上的綠色板塊開始過半
  • 其二在民間催生推動了一個新興的產業,那就是群眾募資

從 Flying V、嘖嘖、weReport 到貝殼放大,圍繞各種主題的募資平台及配套的服務在太陽花後的幾年間接應而生,尤其是透過紐約時報的廣告募資計劃,初次讓大家快速認識群眾募資所帶來的改變力量。而這樣的力量有別於中國集團式上對下的產品募資方式,沒有淘寶揮金式的激情,反而是以一種涓涓細流匯聚成海的方式呈現。這股涓涓細流匯聚的力量更多是建立在情感的認同而非產品上,然後透過網路讓這樣的認同影響更多的人,進而改變一些過去陳舊的想法及觀念,這幾年台灣網路上成功的群眾募資通常都帶有一點這樣的色彩。像是金萱字型的募資案帶動一般群眾對字型設計的注意、日星鑄字行的活字復刻計畫改變大家對沒落技藝的回憶及重視都是如此。

建立在情感認同上的微創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