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人求職該如何透過面試了解一家公司適不適合自己?

即將到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其實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會在不同的網站或社群入口看到類似求職時該注意哪些事項的文章,像是 Cheers 的「千萬不要在面試時犯下這8大禁忌」,或是經理人的「考前猜題!7大面試問題,你應該這麼答」。對於這類的文章,不否認確實有些幫助,裡面的意見也十分重要。至少對一個社會新鮮人來說,與其惶惶恐恐得去參加面試,還不如先藉由上述的文章去了解一些求職的狀況,讓自己心裡篤定些。只是,這類文章看多了,總覺得好像少了那點什麼?加上自己求職的經驗也不少,有些話不吐不快,文章的立場會比較偏向設計工作者,但大方向對每個行業也通用,提供給即將面臨求職難題的新鮮人參考。

面試是了解這家公司適不適合自己的過程

上述的文章有個很大的盲點,他們都把徵才公司放在一個居高臨下的角度去審視每位求職者。但這些問題不是你去參加面試的根本原因!你之所以會願意去參與面試,除了謀取工作之外,更重要的事情是去了解這家公司適不適合自己。

只是台灣的企業求才常常都有點過度放大自己,求職者也會認為自己有求於人,心理上就先低了一階,所以會準備很多 QA、了解很多禁忌,做出很多求職上的妥協,而徵才方也據此衍伸出種種心理測驗、智力測驗及腦筋急轉彎,對面試者資料的索取甚至已經有點到了干涉隱私的嫌疑,彷彿面個試都要先扒光自己,讓求職者看起來很卑微,像在乞求對方一定要錄取你,其實這是不對的。

真實的職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我們能決定自己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該怎麼演出,但多半無法改變演出的舞台條件。所以面試的重點就是了解這個舞台適不適合自己。就如同鯊魚和獅子打架,決定勝負的關鍵不在於鯊魚的牙利,還是獅子的爪尖,而決定於戰場在海裡還是草原上。

如果你不是賈伯斯,無法改變世界。那我們能做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地方發揮所長。

任何的面試都是平等雙向的過程

你應該把面試視為平等雙向的了解過程。而不是一個上對下的關係。

企業想要找到適合的員工,求職者想要找到好工作,彼此其實都需要對方,但在雙方都沒有進一步意願之前,兩者是互不干預的獨立體,也不需要做太多的預設前提,這才是比較合理的心態。我很喜歡把求職及徵才比喻成兩個人在交往,一定是雙方都有意願才能成事,缺一不可。

事實上,一個良性的求職求才過程,會是一個充滿各種問答的互動,你可以透過雙方的互動了解很多事情。

舉個例子來說,大部分的文章都會要求面試者要準時,然後會告訴你如果沒準時的話會如何影響徵才公司對你的印象...。事實上,準時是很重要沒錯,但不應該做如此狹隘的解釋!你因該把這個問題擴大成對時間的掌握,因為當你把準時轉換成時間,它就變成一個雙向且開放的議題。你可以透過它延伸出很多問題,讓這些問題幫助你了解這間公司的運作。

例如,面試官遲到了,你就可以在面談的時候提問看看,對方可能會回覆你他剛好在開一場會議,你就可以順勢詢問公司是否經常有這種突如其來的會議,自己如果有機會來公司服務的話,會需要參與這類的會議嗎?會議上會有那些部門的成員參與,以及這類會議在這份職務上有那些需要注意的事項?重點不在於對方回答了什麼?重點在於你可以透過這些開放式的問答中去了解一家公司的基本運作以及你適不適合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這比你在面試的時候有沒有準時重要太多了。

請記住,任何的面試都是雙向,該公司透過面試來認識你,同樣的,你也可以透過面試認識這家公司,就算他們沒有說出來,想辦法問出來就是你在面試時的責任。

作品集也是雙向的

對於一個設計工作者來說,在面試的時候準備作品集是一種常識,雖然個人對作品集的形式也有些不同的想法,但這裡姑且不談。很多人在面試的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到自己該準備哪些作品,以及該怎麼透過作品介紹自己,卻忽略了你也可以透作品認識對方,甚至了解一些執行上的差異,這對你日後來到這家公司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在參與面試的時候,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之外,也可以請對方提供一件執行上最順利及執行上最困難的案子來討論。你們可以透過這樣的討論了解一件案子在這家公司可能會遇到的難題,當你面對類似的問題時,是否有辦法解決?也可以透過這樣的交流,了解未來的老闆或同事,以及他們的處事模式。我曾經在面試時遇到這樣的老闆,他不斷的強調一個月需要做八件案子,當我想進一步了解案子執行的細節時則輕率帶過,讓我無從無法判斷八件案子是否為合理的時程,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期待該公司的工作品質嗎?至少我是質疑的。

履歷表忌諱華而不實

也許是受網路的影響,很多設計系畢業的學生,很喜歡透過一些表現手法讓自己的履歷表看起來很像是有那麼一回事,像是很豐富的圖文,或是用一些圖表分析自己的軟體操作能力,這些方式對於面試的第一印象的確有幫助,但它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甚至有些履歷表太過強調這些裝飾手法,讓這份履歷本末倒置,看起來華而不實。而且很多人在製作這類的履歷時,往往忽略這些圖文豐富的數值無法被充分的證明。像是 Photoshop 80% 的能力值取捨的標準在哪?誰來定義?如果數值是自己定義的,難脫老王賣瓜之嫌。

我曾經在設計師聶永真的 fb,看到他對這個問題的質疑及建議。如果你正在寫自己的履歷,也可以先參考看看。

對我來說,一份好的履歷簡單大方就好,讓觀者可以快速了解你這個人,除了基本的個人資料及學經歷外,你在履歷上提到的任何能力,都應該可以透過實際的案例去解說,例如,如果你會 Photoshop,你應該拿作品集的案子去說明如何用 Photoshop 完成,讓你的作品去證明這點,而不是那些花花綠綠的圖表。

企業也有履歷表

當你去一家公司面試時,你要看的不只是這家公司,你更應該先去了解整個市場,然後就這個市場做出一些基本的區隔,藉由這些區隔來了解你即將面試的公司位於市場區塊的哪個位子?當然,每個產業有各自的型態,以設計業來說,市場約略可以粗分成下面幾個區塊:

  1. 產品導向,來自企業內部的設計需求:設計在這類企業體內的角色多半是輔助性的,設計是一種附加價值,公司會有一個或多個主要的營業方向,設計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像是旅遊業的設計是為了滿足旅遊行程的推廣。
  2. 廣告營銷導向,針對市場訂出策略、營銷及推廣的公司:這類公司對市場、消費者及各類行銷推廣的手法有高度的敏銳感,需要了解市場,需要研究產品,必要時甚至要創造一些話題,以廣告、公關、行銷公司為大宗,設計是一種創意的展現。需要的特質多半是反應靈敏、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優秀的交際手腕及超乎常人的思考模式。
  3. 製作導向,承包各類設計需要的企業:以製作公司為主,這類公司在意的點有幾點,一是技術面,二是時程的掌握,三是業務的開發,四是客戶關係的維護。對這類的公司來說,設計是一種服務。
  4. 個人品牌的設計師:在學校的時候,我會以為設計師的工作是對美感的掌握,但工作了幾年之後我推翻了這個想法。個人認為設計師存在的目的不在於對美感的詮釋,而是在於對一種型態的了解及表現達到極端的領域,成為那個領域的代表,美、醜、簡單、複雜都是。在我看來,設計師只分成兩種,一種是找到屬於自己領域的設計師,另外一種是還在探索的設計師。設計是一種自我與環境的探索

當然,這不是一個很精細的區隔,你可能會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故不多談區隔的理由。但你可以藉由這些區隔,去了解一間公司的徵才取向,以及你去了之後會面臨哪些問題。了解之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間企業的履歷就容易了,它可以從兩點看出:

  1. 老闆可以反應出企業體內部的文化履歷
  2. 客戶可以觀察出企業體外部的生存履歷

老闆會決定一家企業基本的經營風格,這些風格取決於公司的規模、產品、徵才取向、及對市場的定位和認知。都會與老闆的經驗息息相關。事實上,他之所以會成立一間公司,正是因為他在市場上找到一個適合的缺口,這間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這個缺口、實踐自己對市場的觀點。甚至他本身就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公司的人、事、物都是這些想法的落實,所以老闆可以反應一家公司的內部文化。不過,你在面試的時候,不一定有機會遇到老闆,但你可以透過該部門的主管略窺一二。因為,部門的主管多半是老闆意識的延伸,鮮少例外。

公司的客戶是另一個觀察的重點,一間公司要長期的生存,必定需要找到與客戶長期互動的方式,而這些客戶會影響你在這間公司的作業方式及時程,更甚者,如果這些客戶對公司的營收占到一定程度後,甚至會反客為主,要求你們配合他們的需要作業。所以當你在面試的時候,可以多談談公司的客戶,但不要太直接地問,那會讓你看起來像是來挖掘情報的間諜,我比較喜歡透過與公司作品的交流來認識這塊。

記住,市場區隔和企業履歷要放在一起看,你才會對公司所處的環境有比較通盤的了解及認識。

魔鬼就在細節裡,面試也一樣

有句成語叫一葉知秋,意思是指透過小處的觀察,推導出事物運作的道理,所以這裡細節指的是小處,意味著面試場所出現的任何人、事、物都是那片落下的葉子,是一個切入點,但你要了解這些切入點問題背後的目的,隨興但不隨便。其作用有三:

  • 一是透過小細節認識這家公司
  • 二是緩和面試的緊張氣氛,以免自己僵住冷場,搞得大家都尷尬。
  • 三來有些問題太直接問對方會閃避或虛答。

像是當你的面試官穿的很正式時,你就可以從公司對服儀的規定談起,從衣服可以延伸到公司制度,從制度了解部門,部門之後可以聊客戶,談談案子,說說喜好,聊聊時程,或是一些業界普遍的困難處,依此類推,大概談了一圈回來之後你對公司的認識就不應該僅止於對方的說明。你應該在心底有個小算盤,不斷透過這些問答的訊息來評估這份工作適不適合你。

甚至,有時候可以輕輕踩個雷,試試對方的反應。個人最喜歡的雷題是圖像或軟體的版權。對很多台灣的公司來說,這個問題是阿基里斯腱般的存在。你可以透過這點了解一間公司對爭議事情的處理方式,重點都不在於你問了哪些問題?也不在於對方答了什麼?而是藉由現場的每一個訊息去認識這家公司,以及用來判斷你能不能接受。

該拒絕的要求就要拒絕

在你正式來公司之前,任何公司的內規都與你無關。以設計的工作的面試來說,有時候在一場面試結束後,對方會以公司規定為由要求實機試做。對於這方面的要求,個人一概拒絕。理由有幾點:

  • 你是一位工作者,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收入,任何要求免費的製作都是在踐踏你的專業,一個不尊重你專業的地方,不會有好的工作品質。
  • 任何案子都是時間、成本和品質的平衡,在無任何資源的情況下,短時間的測試根本無法反應一個人的水準。要求你在短時間製作一個案子都只表示這間公司會以低成本的方式執行的案子,而且非常急促。
  • 你在面試的時候已經準備作品集
  • 如果對方擔心你的作品集造假,也可以提供收費的製作,徵才方可以透過一兩個案子實際的執行了解彼此適不適合。
  • 勞基法也提供試用期

其實不只是設計業,任何產業在徵才時都會有一些普遍的標準。對一位求職者來說,了解及滿足這些標準是必要的。問題的癥結在於:如果超出這些標準的要求出現時,很多人會遷就面試的當下做出妥協。而這些妥協往往會成為日後不愉快的伏筆。

舉例來說:最常見的問題是薪資,很多求職者為了達到錄取的目的,在薪資做了過多的讓步。就算因此獲得任用,日後工作的過程中也會因為薪水的原因不開心,很多人會把這樣的不開心歸咎在資方,讓這個問題成為一個情緒的出口。而事實上,當你妥協的那瞬間,就已經表示你同意資方對你的價值判斷,只是大多數的人心裡都不願意去面對而已。

有所堅持,有所拒絕。這才是正確的求職態度。

薪資要依公司規定,還是自己開價?

這是個敏感的問題,也會影響你日後的生活,大多數保守的意見都會傾向依公司規定,尤其是東方文化薰陶下的社會新鮮人,似乎會認定自己沒有立場去要求薪資水平,彷彿這樣做就是個聽話的好員工。但個人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那等於是開一張空白支票給對方隨便填寫。試問,如果今天角色互換,你是老闆,你在面試時遇到一位不錯的人才,而對方再談薪水這麼重要的事情時居然沒有任何自己的意見,你會在這種情況下開一份高於等於期望值的薪資給他嗎?你會不會懷疑對方的能力?你會認為對方有足夠的信心面對工作上的難題嗎?

很多人會在社群網站上說台灣的老闆拿香蕉請猴子,或是批評同事的高薪低就,好像這樣講自己就是個受委屈的人才,但問題是,薪水不是在面試時雙方就已經同意的事嗎?既然你已經同意領香蕉了,又何必抱怨你的老闆只出得起香蕉?或者質疑吃得起蘋果的同事?說到底,你只是害怕對方會因為薪水貶低或質疑你。

事實上,你完全不需要害怕,因為當一間公司在面試時會拿薪資質疑你時,就已經表明了這家公司不適合你。

自己的價值自己決定,你在面試的時候就是要談一份好薪水,找到認同你價值的公司,而不是委屈自己。如果你在進那家公司的大門前,在這方面沒有一個自己的答案,你該做的事情就是轉身離開。

後悔了該怎麼辦?

有時候就算是經過上述的過程,還是會遇到和自己心裡期待有差距的情況。造成的原因很多,可能問題在於自己,例如高估自己的能力;也有可能問題出在公司、制度或是人。就像籃球場上的表現是一回事,更衣室的氣氛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事情是需要親自嘗試過才會知道問題的癥結點在哪?當不如預期的情況發生時,我的建議會是果斷結束。根據經驗,當不愉快的幼苗在心中滋長時,周邊的同事一定會感受到,甚至影響彼此的工作氣氛,它會成為你在這間公司發展的絆腳石,以及你對這間公司的態度,你應該在雙方產生怨懟前盡快優雅的退場,尋找下一間適合自己的公司才是上策。

對一隻狼來說,低頭吃草是很跌糞的事情,但對羊來說,那是羊間美味。你不需去改變環境,真正該做的是去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片草原,或者是去發現肥美的羊群,讓奔馳的自己釋放在對的地方。

最後,祝大家的職涯順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