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不夠時別用 WordPress 架設購物車!特別是涉及到金流時,你需要想得更仔細些。
在許多討論 Wordpress 的論壇或社群很容易將 Wordpress 神格化,彷彿萬物皆可用 Wordpress 來解決,畢竟透過外掛,理論上它的確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但有趣的地方在於可以順利工作與可以穩定運行兩者間存在巨大的技術鴻溝,當你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去處理 Wordpress 衍伸出來的問題時,Wordpress 就會是一個好工具,反之,它會再出現問題的時候變成你的噩夢。
在許多討論 Wordpress 的論壇或社群很容易將 Wordpress 神格化,彷彿萬物皆可用 Wordpress 來解決,畢竟透過外掛,理論上它的確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但有趣的地方在於可以順利工作與可以穩定運行兩者間存在巨大的技術鴻溝,當你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去處理 Wordpress 衍伸出來的問題時,Wordpress 就會是一個好工具,反之,它會再出現問題的時候變成你的噩夢。
對於 UI 或網頁設計師來說,與 PM 或客戶討論畫面的效果時,常常需要對畫面做一些局部擷取及簡單的標示。雖然 Photoshop 也可以完成這樣的工作,但這類專業的繪圖軟體功能過於複雜,一般人會比較難上手。在特定使用場景下,開啟 Photoshop 需要等待 30-60 秒,加上裁減大小及標示文字,完成一張用作討論的截圖需要一到兩分鐘。對於即時性有較嚴苛要求的討論情境裡,這樣的製圖流程往往過長。更別說在多人對話的線上會議,每個人提出的觀點會不一樣,如果製作截圖的流程及時間過於複雜且漫長,你會討論的過程中手忙腳亂,反而很容易忽略對話的內容,因此不會是首選工具,這時挑選一款輕巧好用且具有基礎編修功能的截圖軟體就會顯得十分有必要。
鑑於 Google Photos 從 2021 年的 6/1 起,免費無限空間的服務即將停止,網路上陸續出現主張用 NAS 取代付費 iCloud 或 Google One 等服務的說法,文章可能會從單位容量成本、隱私、擴充性、多樣進階的應用等角度切入。常常只提 NAS 使用上的優點及便利,卻在某種程度上淡化 NAS 的缺點,甚至為了突顯性價比將 NAS 與公有雲做了不適合的比較,關於這點,我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做一些討論。
說到免費的 Webfont 很多人就會聯想到 Google fonts,其實對設計軟體供應商 Adobe 來說,它們不只與 Google 合作思源黑體及思源宋體的開發,本身在字型領域也是深耕許久。只是這項服務早先被歸類在 TypeKit 的項目下另外收費,所以較少被大家提及,但後來 Adobe 將 Typekit 與 Creative Cloud 創意雲整合,並更名為 Adobe Fonts。現在只要你有 Creative Cloud 創意雲的帳號,就可以免費使用使用,而且同時提供離線版及 WEB 版兩種選擇,這麼好康的東西趕快來看看吧。
一般來說,剛安裝好的 Visual Studio Code 就已經相當完整,內建 emmet、各種常見語言的色彩標示、程式碼折疊、所在行標示、HTML & CSS 語法及屬性的下拉選項、支援 Markdown 等等…對一個網頁設計師來說,如果沒有特別的需求,幾乎可以馬上用來開發。話說如此,但總還是有一些小細節不是那麼完美,就像買了最潮的球鞋,裡頭卻有顆小石頭,穿起來總是刺腳。所幸 Visual Studio Code 提供極為豐富的設定,幫助你打造屬於自己的編輯器。下面有一些我們推薦的設定,讓你的 Visual Studio Code 不只是潮,用起來更是舒適。
欣賞淡水河沿岸風光,沿途皆為河濱公園,有大量的樹蔭可供遮陽,雖偶有小販,但並非定點定時營業,建議自備足夠的飲用水。全程坡度皆平緩,僅在 9 公里中正橋處,有一段高低差約 3 公尺,坡度目測約 15-20 度左右的小坡。一牆之隔即為台北市市區,經台北大同及萬華兩地的老城區,適合喜歡研究台北發展史的朋友騎乘。如果想要增加騎乘的難度,可以將路線拉長到淡水至新店碧潭。
從 2017 開始,Google 就不停對外宣稱 SSL 對網站的重要性,到 2 …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現在的網頁設計師來說,為畫面增加一些微互動的動態效果已經是時勢所趨,但 CSS 不比 Flash,需要透過 Code 的方式才寫出動態的效果,對很多視覺設計師來說是一道門檻,所幸網路上已經有很多資源將類似的動畫需求整合起來,只需要用點心去尋找,就可以找到許多功能強大的 CSS 動畫庫,下面我們挑五個比較有名且實用的來介紹。
長時間從事設計業的朋友口袋裡大概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創意清單,這份清單的內容會搜集 …
記得早期做網頁的時候,網站完成後會另外畫一個 16×16 的小 icon,這個小 icon 會出現在網址列及我的最愛中,取代瀏覽器原本的預設 icon,成為一個私人的小特色。但後來由於設備的發展一日千里,手機、平板、iOS、Android、MAC、Windows 等等,每種平台對這些小 icon 接受的大小、格式及規範都有些許不同,如果要個別針對這些平台去製作小 icon 變得有點麻煩,且不一定有相關的設備可以提供測試,這時,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