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讀復興商工的時候,有一門課程叫基礎造型。課程內容是透過尺規作圖的方式處理一些點、線、面的造型變化;像是先畫一條一公釐寬的線段,然後再畫兩公釐、三公釐、四公釐...依此類推,直線畫完改畫折線,折線畫完改曲線,或者是畫一個方形漸變到圓形、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由亮到暗、區分強弱,練習對一個造型的平塗、漸層、明濁等等。由於當時還未電腦化,所有的動作都要透過尺規、廣告顏料、平塗筆及鴨嘴筆一筆一畫完成,最後學期末就是要透過這些基本造型繪製一幅表板尺寸的圖像。由於這門課程的李美惠老師非常嚴格,繳交的作業如果未達李老師的標準,常常會當面撕毀,加上學長姐的種種傳說,所以對這門課的印象非常深刻。當時年幼,大多數的時間裡都無法體會這門課的趣味及重要性,只覺得平塗一個造型實在非常枯燥乏味,遠比不上可以大筆揮毫的水彩、油畫來的痛快有趣,同學們也多半苦不堪言。
畢業之後從事設計業,期間也換了幾次工作,不管在什麼公司裡常常都會面臨製作素材不足的情況!這開始逼迫我去試著嘗試自己創造素材。像是拿起相機到處亂拍,再把拍好的照片去背,要不然就是自己找麻豆,假設一些案子中可能會需要的畫面預作拍攝,久了就有一些屬於自己的素材,或是拿起畫筆繪製一些插畫等等。當然,這探索的過程中有一些不錯的嘗試,糟糕的也不少,但上面的嘗試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這些創造出來的素材往往只有一兩次的壽命!當你在不同的案子中對同樣的素材使用個幾次後,自己心裡就會冒出這樣的聲音,又是這老梗。有沒有更一勞永逸的方法呢?
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會時常接觸網路,因此常常會在忙閒之餘在網路上尋找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作品來欣賞,一來激勵一下自己、二來也可以從中尋找靈感,久了之後慢慢看出一些心得。對於這些我覺得不錯的作品裡,往往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非常不拘泥於素材,表現的手法非常多樣化。像是你可以透過質材的變換、可以透過拼貼、可以錯位、可以冷暖撞色,透過種種的排列組合創造出全新而且完全不重複的視覺,而這些方式都可以朔源到對基本造型的掌握。
當我意識到這點之後,才明白到李老師的課程正是解決我在工作上遇到素材不足的解答。
如果你在工作上遇到素材的麻煩,其實也就意味著素材會決定你的工作品質,對一個設計師來說,這不會是一個長久之道,時間越長,你越會有被掏乾的感覺;因為畫面的需要會讓素材永遠都不夠!你永遠都在追著素材跑。但,如果將工作建立在基礎造型的變化及排列組合,你會發現生活中的每個事物都可以成為創作靈感的一部分,而這樣的素材源自於你的思維及生活體驗,並透過造型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有無限多種可能。